提前批专项债需在1月尽快启动发行 一季度地方债发行预计超万亿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按照要求,提前2023年提前下达专项债务限额须在1月份尽快启动发行工作,批专尽早形成实物工作量。项债需月行预我们省计划在1月中旬和下旬组织两批债券发行工作。尽快季度计超”南方某省财政厅人士称。启动
2023年地方债发行即将开启。发行2022年12月29日,地方青岛市公开的提前发债材料显示,青岛市预计在1月6日发行212.6亿元,批专其中新增一般债、项债需月行预新增专项债分别为41亿元、尽快季度计超171.6亿元。启动
青岛由此将成为2023年第一个发行地方债的发行地区。此前半个月,地方青岛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批准《关于青岛市2023年提前下达新增政府债务限额分配方案草案的提前报告》和《青岛市2023年提前下达新增政府债务限额分配方案》。
另据记者梳理,目前已有16个地方披露了2023年一季度地方债发行计划,拟发行规模超过万亿,其中,新增专项债券8026.60亿元。如果再加上未披露发行计划的地方,一季度地方债发行规模将远超万亿,这有助于稳投资稳经济。
一季度发行的新增地方债额度来自于提前批额度。据记者了解,2022年11月监管部门已向地方下达了2023年提前批专项债额度,随同下达的还有提前批一般债额度。多个省份获得的提前批额度相比2022年明显增长。
比如福建省披露,财政部提前下达该省2023年新增专项债务限额933亿元。该限额相比2022年增长34.6%。如将浙江省一季度即将发行的1439亿额度视为该省获得的提前批专项债额度,那么该省2023年提前批专项债额度相比2022年增长35%。
山东省临沂市也披露,为更好发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促进扩大有效投资、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2022年12月7日,省财政厅提前下达该市2023年部分新增专项债务限额107.43亿元,位居全省第4位(不含青岛),比上年同期增长38.19%。本批债券原则上于2023年1月份发行,资金上半年全部使用完毕。债券项目优先安排基础设施“七网”等重点领域项目,优先用于在建项目。
从前述样本地区的数据看,2023年提前批专项债额度相比2022年增长35%左右。而2022年提前批专项债额度为1.46万亿,如果全国层面均增长35%,那么2023年提前批专项债额度将在2万亿左右。
从过往看,2019-2022年的专项债额度均提前下达,其中2019年、2022年提前批在上年12月下达,2020年、2023年提前批在上年11月下达,而2021年在当年3月初下达,显得较为特殊。
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曾解释称,2021年一、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增长18.3%、7.9%,经济恢复总体好于预期,稳增长压力相对较小,适当放缓了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发行速度,避免推高价格水平和导致经济过热。
这也是唯一一次地方债发行后置的省份,2023年发行继续前置,主要是一季度稳增长压力相对较大。市场分析认为,2022年经济增长低于预期,客观上造成经济基数相对较低,2023年只要经济恢复正常增长,基数效应将对2023年经济数据形成一定支撑。但2022年一季度经济增速在四季度中最高(基数高),叠加当前处于疫情流行期,2023年一季度稳增长压力相对较大。
提前下达的地方债限额也被称为“提前批额度”,这起源于2018年12月。按照预算法有关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委会批准全国的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国务院批准分地区的地方政府债务限额。
在实际操作中,财政部每年3月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预算后,将国务院批准的分地区额度下达各地,各地依法调整预算报同级人大常委会批准后,发行地方政府债券。
实践中,由于各地多数在5月左右调整预算,导致地方政府债券发行使用进度偏慢,出现“上半年无债可用、下半年集中发债”的情况,进而导致对有效投资拉动不足。
2018年12月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授权国务院在2019年以后年度,在当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的60%以内,提前下达下一年度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包括一般债务限额和专项债务限额)。授权期限为2019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
预算报告显示,2022年新增专项债、新增一般债额度分别为3.65万亿、0.72万亿。按照全国人大授权,理论上可下达的2023年提前批专项债、一般债额度最高分别为2.19万亿、0.43万亿。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优化组合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在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中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
据记者梳理,2018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财政政策的定调也是“加力提效”,2019年赤字率由上年的2.6%上涨到当年的2.8%,专项债由上年的1.35万亿增加至2.15万亿。考虑到2022年1.6万亿一次性上缴因素不再、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的消耗等,2023年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更多需要赤字去平衡,赤字率达到3%甚至更高水平的概率较大(2022年赤字率为2.8%)。
因为地方政府债务率达到120%的警戒线,专项债额度大幅扩张的可能性不大,预计保持在3.65万亿左右,以使财政可持续和地方债务风险可控。扣除提前批额度的专项债为剩余专项债额度,预计将在1.6万亿左右。
许宏才在2022年12月17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举办的2022—2023年中国经济年会上表示,财政政策加力主要体现在:一是统筹财政收入、财政赤字、专项债券、调度资金等,保持适度支出强度,加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持续推动财力下沉。二是持续增加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三是合理安排赤字率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适量扩大专项债券资金投向领域和用作资本金范围,今明两年持续形成实物工作量和投资拉动力,确保政府投资力度不减。
据记者了解,专项债除了交通、市政和产业园区等九大领域投向外,近期还将新能源项目和新型基础设施两大领域纳入。而为了充分发挥专项债资金撬动作用,专项债可用作项目资本金,但限于铁路、收费公路等10个领域,近期又新增了三个领域,分别是新能源项目、煤炭储备设施和国家级产业园区基础设施。
数据显示,近年来专项债作资本金比例在8%左右。换言之,当前专项债作资本金比例远低于上限,由此导致专项债的撬动作用下降。其中,投向领域限制被认为是一个原因。“专项债作资本金的项目要求比较高,因此符合条件的项目比较少。这类项目主要是铁路、轨交等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江浙地区某地市债务办人士表示。
但一些财政系统人士表示,投向领域限制仅仅是制约专项债作资本金的一个原因,其他原因包括项目收益不足、实操相对复杂、部分地方出于防控债务风险控制专项债作资本金等,这些问题仍有待进一步解决。
(责任编辑:时尚)
-
第三季度小米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4020万台 连续两个季度实现出货量环比提升
【第三季度小米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4020万台 连续两个季度实现出货量环比提升】财联社11月23日电,小米集团公布财报,2022年第三季度,小米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4020万台,连续两个季度实现出货量 ...[详细]
-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详细]
-
百万医疗险“鼻祖”又有新动作。11月22日,平安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友刚在该公司产品及服务升级发布会上表示,从消费者角度看,随着疾病发生率、发生时间和疾病种类的不断变化,消费者追求的是健康险后 ...[详细]
-
批量签约!金融支持稳地产,国有大行与优质房企拉起“友谊的小手”
11月23日,房地产市场再迎一波利好。当日,第一财经记者获悉,国有大行相继宣布与房企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涉及银行分别为:、、;涉及房地产企业分别为:万科集团、中海发展、华润置地、龙湖集团、。战略合作围绕 ...[详细]
-
观察者网讯)“资产管理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短跑,投资者应该着眼于长远,以一种新的心态看待中国。”德国安联集团旗下的资产管理公司安联投资的首席执行官托比亚斯·普罗斯Tobias Pross)在评价对华投 ...[详细]
-
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做好当前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工作的通知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全面落实房地产长效机制,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保持房地产融资合理适度,维护住房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 ...[详细]
-
将“惠民保”业务作为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重大改革项目加以推进的浙江省,再度针对这一业务发文。11月22日,浙江省医疗保障局、浙江省财政厅、浙江银保监局、国家税务总局浙江省税务局联合发布《关于深化浙江省惠 ...[详细]
-
来源:中国新闻网中新网上海11月23日电记者 李姝徵)首届滴水湖新兴金融大会新闻通气会23日举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以下简称临港新片区)管委会金融贸易处副处长孙筱和在通气会上表示,作为 ...[详细]
-
北交所成立一周年“成绩单”:110家上市企业融资超235亿元
今年9月2日,北京证券交易所下称“北交所”)宣布成立一周年。一年时间里,北交所制度框架迅速搭建,市场规模逐渐壮大,改革创新稳步向前。一组数据揭示出北交所近一年的发展成果——投资者参与方面,截至目前,北 ...[详细]
-
刚刚!超级大利好:要降准了?国常会重磅定调!央行银保监会也出手了
中国基金报 泰勒兄弟姐妹们啊,就在刚刚,两大重磅利好同时出炉,国常会、央行银保监都来了!如果周三大涨,原因就在今晚!利好一国常会:适时适度运用降准等货币政策工具 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 ...[详细]